2024年04月28日
微信

时评|邯郸青少年杀人案反思: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父母缺席问题

作者: 石伊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3月24日 17:47 |
播放

事件引发的痛心

近期,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三名初中生涉嫌杀害同学案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该恶性事件爆出,再次击穿大众的认知底线,更令人内心沉重。一方面,受害者被残暴对待丧失花季生命,家人必须承受突如其来丧子的锥心之痛;另一方面,施暴者小小年纪,却以十分残忍的方式亲手杀害了朝夕相处的同学。据了解,他们在案发当天还将受害者手机余额全部转空,将其杀害后掩埋尸体并撒谎干扰调查,言行恶劣还不知悔悟。

父母缺席的问题

随着案件各细节逐渐显明于日光之下,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及量刑、严惩犯罪嫌疑人监护人等各种争议也越发激烈。对此我们不做过多讨论,而是更多聚焦于有关媒体报道的一处事实:受害者与三名犯罪嫌疑人都为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他们平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目前,全国仍存在大量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大多都是长期被隔代抚养或在亲戚家寄养,父母缺席。此次惨案再次折射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缺席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从一出生就处家庭这所“学校”,家庭成为孩子接受教育最早、最直观且最长时间的地方。可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小到言谈举止、生活习惯,大到人格的塑造、三观的形成,都会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与耳濡目染的影响。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生活在看似有家却没有父母的环境中,就好比他们在一所没有了关键老师的启蒙学校中长期学习。

父母缺席,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以下诸多问题:

首先,生活上缺少照料。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本是最了解他们成长需求的人,但若父母不在身边,就无法及时、细致地察觉到孩子在生理、心理上的问题,更别提帮助他们恰当地解决了。试想,如果受害者男孩的父母是与他同住的,他们就会从日常的细节中很敏锐地了解到孩子的交友情况、情绪波动等,或许可以提前发现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和保护,杜绝惨剧的发生。

其次,感情上缺少陪伴。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导致孩子无法切身体会到与父母亲密的情感连接和互动,很容易造成安全感、身份认同与自我价值感低,易被边缘化。由此会形成诸如冷漠、绝情、自卑、讨好等极端性格。

另外,道德上缺少引导。有研究表明,父母“缺位”对子女亲社会行为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亲社会行为是指行为者主动、自愿向行为的受体提供好处的一些行为,如主动帮助他人。对于留守儿童,他们自身尚未得到足够的爱与支持,就很难给予他人及社会更多善意的正向回馈。尤其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缺少家庭约束的留守儿童,也会越缺乏自制力,很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扭曲的思想和价值观。少年施暴者的残酷行凶行为,远远超越了人们对该年龄段孩子的普遍认知,也不无可能是受到了网络暴力文化或负面信息的侵蚀。

爱与真理的教导

作为有信仰的人,上帝对父母教育孩子有很清晰的指导。

父母作为孩子的管家,不能逃避教育子女的责任。“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这里指示父母:上帝把孩子作为宝贵的产业和赏赐托付给父母,父母便是儿女的管家。父母不能因为个人的私欲或者任何借口而忽略或逃避对子女的照管与教养,也不可只负责他们吃饱穿暖而不在乎他们精神、灵性的内在需要。

父母作为孩子的家人,要用爱来呵护孩子的长大。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像我们的主耶稣那样,招呼“让小孩子到身边来”,花时间和精力,亲自去陪伴、接纳、扶持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爱与包容。在爱的教育中长大的孩子,不仅自己在爱中得满足,也会成为愿意给予爱的人。孩子在爱的教育上离不开父母,除非父母不在人世,否则其他亲属、学校、机构都不能替代。

父母作为孩子的老师,要帮助孩子明白真理,保护好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父母不可能时时刻刻守护着孩子,所以父母们要向摩西的母亲学习,使用自己的教养权,尽量不托人代养。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帮助他们建立美好的品格,分清是非,能在各样败坏的事物与堕落的思想中不被摇动并走出一条正直良善的路。

父母作为孩子的引导人,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及时引导与管教。教育孩童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圣书也告诫做父母的,当“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当孩子任性、悖逆、顽梗、养成不良习惯或想做不该做的事时,要严格管教。因为所有责备和管教,都是出于爱,是要挽回他的灵魂。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